姓 名:杨小楼
国 籍:中国
职 业:京剧武生演员
出生日期:1878
出生地:安徽怀宁
身 高:暂无
体 重:暂无
血 型:暂无
星 座:暂无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开创人。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在事先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
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扮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二十九岁时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先生,备受慈禧太后赏识。他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高庆奎、余叔岩、郝寿臣等人协作,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戏班,声誉鹊起。
1933年,同仁堂药铺乐家
特烦请杨小楼演出《铁笼山》,地点在不祥园。
事先台上除有检场人外,后台一般人可以在台上听戏。《铁笼山》末尾时,检场人在下场门一边靠局面外侧,放了一把空椅子。等到“起霸观星”时,从下场门内匆匆走出一位身体魁伟、面形瘦长的便衣人士,在椅子上一坐。我事先也在台下看戏,看清这团体的面容,心中为之一振,心想明天甭看戏里的“姜维”了,先看这位听戏的“姜维”,就够过瘾的了。原来这位就是事先的名武生孙毓堃,他早就以演《铁笼山》名重一时了。
《申报》局部报道
1922年5月底,杨小楼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5月27日《申报》14版《天蟾舞台昨晚宴客》一文:
天蟾舞台、现已延聘梅兰芳、杨小楼、王凤卿联袂由京抵沪,系由该台台主许少卿亲身北上聘就南来。
此次南行众星绚烂,杨、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剧目外,并
在沪初次演出了《霸王别姬》,惊动大上海。 5月30日《申报》17版宣布《梅讯》称:畹华、小楼今春在京扮演《霸王别姬》万人空巷,比至海上,盛况更当十倍王城也。
1931年元月,杨小楼应上海荣记大舞台延聘,再度赴沪演出,时已53岁。1月18日《申报》19版刊登了一篇《杨小楼到沪访问记》的访谈文章:
杨小楼、新艳秋等於十四日下午到沪,余闻讯亟访小楼於大中华饭店。小楼风采如旧,惟两颊稍现风尘之色。
尔后,《申报》延续登出多篇戏评,皆盛赞杨小楼。1931年1月28日《申报》11版宣布《美具难并之盗御马》称:
武生泰斗杨小楼,挟其十载睽别之锐气,已於二十三晚以《盗御马》剧与沪人相见於大舞台上。小楼为武生全材。念白之脆劲,神态之俊逸,表做之入化,扮相之威武, 世无其匹。 尤以体魄之魁梧,嗓音之洪亮,为任何人所难及
。此剧为其生平自得杰作,久已南北同钦,适值金少山之窦二敦,亦夙为观众所叹服,故世人皆以为若得二伶合演,斯 真美具难并之佳剧也。
1月31日《申报》11版宣布《大舞台三夕记》剧评称:
杨小楼、马连良、新艳秋同时演艺於大舞台,如此好戏机不可失,乃连观三夕观小楼《连环套》、《八大锤》、《安天会》三剧,三种性质、三种表情、三种打法、 三种步法,而小楼演之,并皆入妙,真全才也。
孙毓堃
孙毓堃是杨小楼的义子,是俞振庭的外甥,故而艺名“小振庭”。他幼时跟俞振庭学武生,身上极有功夫。其母带他到杨家请杨小楼教他戏,杨不能拒绝,因其母是杨小楼的巨匠姐。但杨小楼说:“俞五爷(俞振庭)教你的戏,我一字不改。我教你一出俞五爷不唱的戏--《状元印》。”后来又给他说过《战宛城》。孙毓堃不时私淑,他的《挑
孙毓堃是杨小楼的义子,是俞振庭的外甥,故而艺名“小振庭”。他幼时跟俞振庭学武生,身上极有功夫。其母带他到杨家请杨小楼教他戏,杨不能拒绝,因其母是杨小楼的巨匠姐。但杨小楼说:“俞五爷(俞振庭)教你的戏,我一字不改。我教你一出俞五爷不唱的戏--《状元印》。”后来又给他说过《战宛城》。孙毓堃不时私淑,他的《挑滑车》、《连环套》等戏,后来都是按杨派路子演的。
那天孙毓堃在台侧一坐,就似乎是由他来报幕的,引见这不普通的《铁笼山》。他听杨小楼的《铁笼山》,不是去看什么身段、打什么把子,这些他都会。他是“内行看门道”,看杨小楼的劲头、台上气度,提高自己的看法。像孙毓堃这种自觉学戏的肉体和做法是很值得自创的。
正式拜师弟子
杨小楼的正式拜师弟子共有三人。早年曾收过武净演员侯海林,另
两位是延玉哲和傅德威,他们事先是中华戏曲专迷信校的先生。他俩的拜师仪式是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的,时间是1935年。
杨小楼为了收徒,特在不祥戏院亲演《贾家楼》和《野猪林》两出戏给延、傅做示范。《贾家楼》是打基础的传统武戏,《野猪林》是有创作的新编文戏。这反映了杨的教学思想,要求先生要高规范地打好基础、高水平地创新、片面开展、文武皆能。预先杨亲身去中华戏校,请校方关心他的弟子延、傅二生的学习。
武生打基础的戏很多,为什么杨小楼给延、傅示范《贾家楼》呢?我了解“科班”先生演戏与“大班”演员演戏在作风和火候上是不同的,先生听教员的戏主要是去学气度和劲头。但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杨小楼的《贾家楼》是学乃师俞菊笙的,杨授徒选择此戏,表示不忘其师、不离其宗,使弟子知其所学渊源,懂得
武生打基础的戏很多,为什么杨小楼给延、傅示范《贾家楼》呢?我了解“科班”先生演戏与“大班”演员演戏在作风和火候上是不同的,先生听教员的戏主要是去学气度和劲头。但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杨小楼的《贾家楼》是学乃师俞菊笙的,杨授徒选择此戏,表示不忘其师、不离其宗,使弟子知其所学渊源,懂得俞氏规范。当年俞菊笙在《贾家楼》中有许多创作,包括把子的“一封书”、“打出手”等。俞振庭、孙毓堃、许德义(不勾脸)均擅演此剧中唐璧一角。杨小楼这次演唐璧,不只示范了扮戏。杨在此戏中穿湘色蟒、硬靠、箭衣、硬扎巾,很适宜唐璧戴黪髯的身份。
为什么示范《野猪林》呢?那是应将教员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新戏向先生引见一下。杨小楼成名后,除演出经典的传统武戏外,不时没有中止编排新戏(包括旧剧新排和新排剧目
)。《野猪林》就是其中较成功的一剧。
王莽后裔
“大刀杨二喜”推独轮车进京 “天官杨月楼”被慈禧点名唱戏 “活赵云杨小楼”成国剧宗师———
杨家本是“王莽后裔”
“武生泰斗”杨小楼,祖籍安徽省怀宁县石碑镇杨安墩,据传杨氏家族本系王莽后裔。王莽篡位失败,刘秀欲灭王氏家族,王氏一族逃亡途中被盘查,族人急中生智,见路旁有杨树便言姓“杨”,遂被放行,至安徽落户。听说杨家,杨、王姓氏不分,内外有别,本族以王为姓,对外则称姓杨。
杨二喜:推独轮车进京
杨小楼祖父杨二喜,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咸丰初年杨氏手推独轮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是童年的杨月楼。他们在天桥打把式卖艺,颇受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喜爱,聘为“忠恕堂”教员。为感谢张知遇之恩,杨二喜遂令子月楼拜张为
杨小楼祖父杨二喜,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咸丰初年杨氏手推独轮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是童年的杨月楼。他们在天桥打把式卖艺,颇受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喜爱,聘为“忠恕堂”教员。为感谢张知遇之恩,杨二喜遂令子月楼拜张为师。杨二喜本为武旦演员,以耍大刀片知名,绰号“大刀杨二喜”,今舞台上的耍流星,即杨氏所创。
杨月楼:曾因风流案被控
杨小楼父亲杨月楼(1849-1890)字月楼,拜张二奎后,习老生、武生,排名玉楼,与俞玉笙(菊笙)为师兄弟。
杨月楼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称。“同光十三绝”画像中其所饰《四郎探母》杨延辉;《长坂坡》是他的杰作。《安天会》所饰悟空颇享盛誉,有“杨猴子”之誉。
合理杨在沪走红之际,一道台的家眷追恋月楼。杨深知结果,尽量规避,但终因风流案被控,
官府欲抓月楼,他无法逃回京城,避难于恭王府内整天不出。京沪均不见其人,故传月楼进了监狱,致使假造的谣言越传越玄。后因慈禧点名要月楼之戏,杨始出面。
杨深受慈禧优宠,就在杨氏病故这年,慈禧寿诞日时,还给了他白银20两、药4匣的恩赐。杨在弥留之际,托孤其盟弟谭鑫培和杨隆寿,望培育其子三元成才,并让年方12岁的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谭氏宗谱排名嘉训,月楼病故于百顺胡同寓所,年仅47岁。
杨小楼:从“象牙饭桶”到“活赵云”
杨小楼(1878—1938),乳名三元,幼年随父学艺,8岁入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习武生,排名椿圃,经诸多名师教授,基础扎实。因人高马大,无适宜配演之人,故仅演普通角色,被讥为“象牙饭桶”。
杨小楼常与道士交往,曾拜白云观住持为师,除常于白云观打坐外,亦常去戒台寺参诣。因慕道心
切,竟把练功习艺置之度外,后经名家苦劝,才奋发用功。
杨小楼22岁拜俞菊笙为师,得俞氏真传。后以“小杨猴子”艺名演于津门,《长坂坡》为其家传,《艳阳楼》为俞亲授,加上猴戏《水帘洞》等一炮而红。事先,就连饭馆跑堂的端着菜,也学杨的声调高喊“闪开了!”这是《艳阳楼》高登的台词,可见杨在津门影响之深。
杨小楼载誉返京后,得谭鑫培提携,不只协作演戏,还让他演大轴,并教授其《战宛城》等。自此“杨小楼”三字扬名京城,并享有“活赵云”佳誉。杨小楼也遭到慈禧的优宠,宫中许多翰林学士、王公贝勒都愿与他结识。
杨小楼笃信道教,道号杨桂年,曾着道士装,绾发于顶,黄冠鹤氅摄影纪念。病重时期仍穿着道袍,弥留之际,嘱家人定按道装盛殓。杨小楼最终病逝在笤帚胡同寓所。
外孙杨宗年过继杨门
杨小楼仅有一女,
许配文武老生刘砚芳为妻,生有四男四女:长子宗杨工武生、次子宗年工武老生、四子宗华工老生;长女适武生高盛麟。
杨小楼因无子嗣,曾收养一子克明,并为其成家。但他不正派学艺,悬崖勒马。迫于无法,杨只得登报声明脱离父子关系。为续杨门香火,将外孙刘宗年过继杨姓。
六代子孙四人学艺
杨宗年(1918—1981),幼年曾入富连成社习艺,后因杨氏夫人心疼孙子,遂离社回家,从范福泰等学艺,并得杨小楼亲传。他曾于西北戏校任教,后支边西藏、内蒙古,1981年在京病故。
杨宗年生有五子三女,有四个子女从艺。杨宗年三子杨长秀,1944年生人,中国戏曲学校56班毕业生,师从茹富兰等人,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先生科科长。1997年参与《京剧把子功》文献片的拍摄。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退休后仍被学院导演系反聘任职。
七代子孙正在戏曲学
院进修
杨长秀的儿子杨朔,中国戏曲学院附中85班毕业生,亦工武生,师从尚长春等人。毕业分配到北京京剧院,曾获凤仪杯青年演员奖,屡次随团赴国外演出,现于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进修。
讲述人:杨长秀
家谱
一代 杨二喜
二代 杨月楼
三代 杨小楼
四代 杨氏 刘砚芳
五代 杨宗年 刘宗华 刘宗杨
六代 杨长虹 杨学萍 杨学竹 杨长和 杨长秀 杨长青 杨学敏 杨长林
七代 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