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姓名:林语堂
外文名:Lin Yutang
别 名:和乐、玉堂
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
主要成就:国际笔会副会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言语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言语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取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兴办《论语》《人世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讨教授,掌管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散文所涉范围极广。他以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言语自然节拍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化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接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发明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不时到晚年自诩为道家肉体,林语堂一直坚持这种说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作风、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化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构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利,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作风同他对文字的见地有关。他以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言语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资料,惟有初等的艺术家则会重新矿中取掘取资料。”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役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理想处,以自在主义肉体写“热心冷眼看人世”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虽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也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他以观者的姿态把人世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诙谐可笑处,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启悟,以到达冲淡的心境为最上乘。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 (参看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坚持用散文的笔调本性为文,从而广达自喜、独抒性灵。
纵观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品,林语堂这种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另辟蹊径,对事先、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