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台湾苗粟县 职业:文学 诗人政治 官员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姓名:丘逢甲
别名: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
出生地:台湾苗粟县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864年12月26日
去世年月:1912年2月25日
职业:文学 诗人政治 官员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主要作品:《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
主要成就:诗人,抗日保台志士,工部主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有意在京做官前往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号地兴办教育,倡议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应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谋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与孙中山组织的暂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教育事业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后又在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兴办潮州“同文书院”。翌年由广东当局派赴南洋调查侨情,历游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向侨胞筹募办学经费。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迁同文书院于汕头,改为岭东同文学堂,自任监视(校长),开设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经学、史学、算学等课程,聘清日本学者熊泽担任日文教学。同文学堂是广东第一所新式学堂,普遍传达了西方文明和革新思潮,培育先生千余人,后来大多参与了同盟会。此外,他还兴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镇平县立中学堂。[1]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任广州府中学堂监视,嗣又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3] 1909年9月中选广东谘议局议员,继又被举为副议长。同年受聘为两广总督公署议绅及两广方言学堂监视,与陈炯明同等盟会主干时相往还,同情革命。时同盟会正谋划广州新军起义,方案成功后由丘逢甲、陈炯明分任正、副民政长官。1901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旋败。当局查知谘议局人员参与筹划者有陈炯明、邹鲁,持名单见丘,要拘捕二人,经他力保始无事。同年,与陈炯明在谘议局力倡禁赌,为受赌商贿赂的局部议员所否决,遂发起社会群众展开妥协,卒使广东当局下禁赌令。1911年9月,广东克复,丘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十月代表广东赴南京列席独立各省组建暂时政府会议。1912年1月,因肺病转剧南返,至潮州,接到被推举为暂时参议院参议员之电。2月25日,病逝于镇平。[1]
文学创作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局部诗约1700多首,以思念台湾和感愤时势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愁云》、《春愁》[4] 、《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吐台湾消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取,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革新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表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惩处前贤,描写山川,往往寄予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作风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爽爽秀,叙事之作淋漓尽致。在方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言语圆熟流利,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作风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难免有题意乃至言语相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委婉。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迈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异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