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郭靖宇监制,郭靖宇、杨勇担任总编剧,巨兴茂执导的绿色青春剧《最美的青春》在京举办了专家研讨会。该剧自开播以来,就一跃成为荧屏宠儿,每天收视率破1,实时收视率第一,实时收视率突破2.8,豆瓣评分7.9,更荣获主流媒体点赞,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引爆社交网络媒体。研讨会上,与会主创、主演、领导与专家分别从创作之艰、立意之深、意义之大等方面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并一致认为,该剧为主旋律题材剧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启发,堪称现实主义题材剧的里程碑之作。
现实主义艺术创作 牢记使命弘扬精神
会议上,《最美的青春》弘扬的"塞罕坝精神"被多次提及。从该剧主创、主演团队回忆的创作历程,到各专家提炼的精神立意,无一不彰显出该剧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剧的真诚与使命感。该剧监制、总编剧郭靖宇回忆道:"最难拍摄的是五六十年代祖国刚刚开始建设时期的环境,因为中国这些年变化太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繁荣让我们五六十年代的那些景完全没有了,现在想找到那些环境真的很艰难。"在此情况下,该剧的所有环境、景物,包括剧中唯一的一棵树,都必须重新制作,并力求真实。该剧导演巨兴茂则回忆起拍摄期间遇到的白毛风、雪天等恶劣环境,在此等恶劣环境中,每个工作人员依然恪尽职守:"整个剧组人员也尽显塞罕坝精神,没有任何一个组员或者演员老师有怨言或者退缩。"剧中冯程的扮演者刘智扬表示:"在《最美的青春》剧组要与大自然做抗争,我们将这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完成了,直到今天都十分令我感动。《最美的青春》之于我,我是这段传奇的参与者与再现者,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同样以塞罕坝人的故事激励着自己,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真真切切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力。"覃雪梅的扮演者何雨虹表示:"在拍摄过程中,塞罕坝精神就已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我们的思想中。"
对此,曾到赤峰探过班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感慨道:"我觉得他们的确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塞罕坝精神。"作为一部主旋律剧,在创作之初,杨铮曾对该剧产生过担忧:"最担心的是,好题材、好内容却被概念化、符号化。"而亮眼的播出成绩与口碑,则让《最美的青春》为主旋律剧创作提供了有力尝试与正面引导。正如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范咏戈会议上所概括的优质剧必备的三点因素:一是能够对题材有整体把握能力与整体驾驭能力,以提炼出具有时代高度及精神引领性的主题;二是具有一个好的故事形态承载题材和主题,拒绝空洞说教;三是要有强强联合的主创团队。范咏戈表示:"《最美的青春》具备这三点因素,并将激情、纯情、诗情,诉诸于观众,达到了动情的境界。这是一部能够找回电视剧尊严的优质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以"质朴"、"真实"分析出该剧打动人心的原因。他认为:"《最美的青春》不比时尚比质朴,不比明星比真诚,不比斤斤计较比以德报怨,是一次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电视荧屏上的最新胜利。"李准表示:"《最美的青春》没有说教,而是用一流的艺术魅力支撑主流价值观和塞罕坝精神的表达,使它们在情节和自然场面中流露出来。"剧中很多细节感人至深,比如"镇风神树"是冯程的精神支柱,老刘头暴风雪为坝上送补给物资,自己却成为"永远的丰碑"牺牲了,巧妙的情节设定与人物的自然演绎,使之极具真实性,抒发了大情怀。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最美的青春》响应了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它将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高度统一,堪称一部高峰之作。"
人物塑造真实新颖 跳脱脸谱血肉丰满
《最美的青春》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传统剧目相比,更真实、更新颖,它的真实在于跳脱出脸谱化的英雄或恶人形象,将他们放置于真实生活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物内心情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眼前一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对此表示:"《最美的青春》聚焦人物,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腻,真实。它通过人物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塞罕坝精神,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提出了"个人史"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个人史,英模片不够鲜活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个人史,而在《最美的青春》中,各个人物性格定位准确,使得他们的行为不完全按照创作者的概念去行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定位去行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很好的创作功力。"该剧将每个人的个人史鲜活地呈现给观众,使得人物也鲜活起来,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地自然展开。比如,冯程开篇的叛逆任性与其后潜移默化的改变,都具有前情的铺垫,他不再是一个精神分离的空壳,而是活灵活现的立体的人。
冯程由不成熟到成熟,从个人英雄主义到英雄集体主义,人物的成长蜕变升华了主题。李准认为:"《最美的青春》里的人物具有信仰,更以他们的信仰给当下观众对于信仰、人生意义启示。"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华表示:"主要人物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人物个性突出,却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体现出真实感。"正因为他们真实,所以《最美的青春》里的人物极具感染力。《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影视作品同样具有"文学力量",这正是通过人物的感染力传达出来的,她表示:"剧中的一棵树、一条狗、一片荒原、一群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化塑造,具有极强的精神感染力。"
致敬楷模内容为王 精神立意成就标杆
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超英所言:"《最美的青春》是建设时期的青春之歌,是奋斗者的一曲凯歌。它塑造的人物在价值追求方面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在当下,我们很需要这种奉献精神。"《最美的青春》之所以收视口碑双赢,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精神立意跟当下时代息息相关。在故事背后,该剧具有一个精神基调,除了奉献精神,它还将远离观众却又与观众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展现在观众面前,将"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融入创作理念,艺术性地表达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认为该剧出现得"恰逢其时":"《最美的青春》虽然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但是在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它超越时代的环保意识对我们当下提供了一种深刻丰富的精神启示,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电视剧有益的思考。"主旋律题材剧往往凝聚着创作者更浓厚的情怀,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致敬历史与楷模的情怀。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为原创作品烙下更深的文化自信,令影视创作更显蓬勃生机。
影视剧作为传播范围广泛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社会使命感,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久久为功谋求发展,生态引领全域提升。《最美的青春》的播出,让观众更具象地了解林业工作者的艰辛与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该剧没有口号化歌颂塞罕坝造林人,而是通过人物永不言弃的奉献精神,传达了令人动容的情感与主题,通过艺术作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履行了影视作品的社会使命。
本次研讨会出席的嘉宾有: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马佳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内容管理处副处级调研员周一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范咏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超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建伟,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戴维,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俐宏,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丽萍,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梁世杰,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项目部责任编辑李梓萌,本剧监制、总编剧郭靖宇,本剧导演巨兴茂,本剧主演,冯程的扮演者刘智扬,本剧主演,覃雪梅的扮演者何雨虹。
2018央视+卫视狗年春晚全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