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 11月17日,第55届金马奖在中国台湾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此前,赵涛凭借《江湖儿女》中的出色表现,被提名第55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她第二次被提名金马奖影后。但在今晚,赵涛憾失小金马,当台上宣布完最佳女主角奖的那一刻,赵涛脸上有些遗憾。
谈到《江湖儿女》中饰演的角色“巧巧”,赵涛说,她终于等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角色,她刻画了一个女人,从想要抽离江湖,到成为江湖中人的过程,前后跨越近20年。
赵涛出生于山西太原,曾是一名舞蹈老师。2000年,赵涛拍摄了贾樟柯的电影《站台》,这是她人生中第一部电影,自此,她与贾樟柯合作至今。
18年后,她的丈夫贾樟柯评价赵涛,“我一直坚持用赵涛,是因为她是我目光所及,最好的女演员,就只有这一个理由。”
金马奖结果公布后,贾樟柯第一时间发了一条微博,“毋庸置疑,你是最好的。”
配图中的赵涛,一脸温婉,眼里有光。
每个角色都要写人物小传
记者:《江湖儿女》这个电影里面的巧巧她是很外放的,在表演上怎么揣摩调整?
赵涛:我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应该是在拍摄前半年,我拿到剧本的时候一口气就读完了,我觉得我终于等到了一个我期待已久的角色,她非常不通于我之前所饰演一些角色,整个电影都在讲一个女孩子怎样由简单单纯变为一个强悍的女人,这个过程对演员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她有一个特别大年龄度的跨越,从20多岁演到40多岁,这中间的部分就给演员提供了很充分的空间,让她去自由发挥。我觉得女人的逻辑在这一个电影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把这个人物在创造上分做监狱前,监狱后,还有斌哥对她情感摧毁前和摧毁后,我特别看重这两点。
记者:这个电影有一些素材是十多年前就拍好的,那个里面有你以前的镜头吗?
赵涛:应该是有2002年《任逍遥》,我在里面演的也是20多岁的女孩子,正当下的一个女孩子。我觉得这个电影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从《站台》或从之前所拍摄一些电影中重新提取新的灵感,然后又延续了之前电影当中一些点,重新创作了一个全新的电影,而且也只能在贾导的制作当中,因为演员一直是我,我一直跟着导演从2000年一直走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社会的变迁,看到了很多人物的变迁,对其中几段人物,包括《任逍遥》里面的巧巧,包括《三峡好人》里面的沈红,包括《江湖儿女》里面等等各种各样的女性。对我来说,我日常生活中见的还是比较多,也有过这样一些表演的经验,所以当导演提出这样一种电影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特别兴奋,我觉得可能这个机会是很难遇到的。
记者:在表演上,您怎么跟过去的自己衔接起来?
赵涛:当我全新塑造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会给它写一个完整的人物小传,这个人物小传会从他有记忆以来,比如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然后上大学,进入社会,一直写到他年老,可能六七十岁,当我把整一段的人物小传完成之后,我再回过头来看电影当中这个人物所在的年代,那个时候可能不需要太多考虑这个人物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因为对我来说,我已经把这个人物非常完整的人生经验捋了一遍。
记者:这个准备工作一般要做多久?
赵涛:也没有多久,拿到剧本之后读剧本,其实我特别喜欢做这个案头工作,因为它让我把很多感觉写在这个剧本上,然后我一次一次看,比如说我看到一场戏,第一次感觉是什么,我会写在旁边,当我第二次回头再看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感觉,我就会推翻我之前的反应,再把新的感觉加进去,就是一次一次推翻,一次一次建立一些新的工作经验。
记者:这个表演里面有您个人的生命体验吗?
赵涛:基本上很少,因为巧巧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特别跟我生命经验来说相距太大了,就是我身边没有这种拔抢而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基本上没有,所以说巧巧这个角色完全通过想象,通过剧本塑造出来的一个角色。
记者:贾樟柯说过,这个电影讲的就是江湖上的情和义,您觉得江湖是什么?
赵涛:我觉得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江湖里面,有人在就有江湖,这个跟人是分割不开的,而作为我自己来说,我现在的江湖就是我的家庭,而对于巧巧来说年轻的时候她的江湖就是斌哥,但是,当她选择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她那个时候的江湖就是她自己。
记者:江湖的本质是什么?
赵涛:江湖的本质还是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
记者:它不是某一种价值观或者某一种认知倾向,只是人吗?
赵涛:我们可以说它是指一些人走在挑战正常秩序边缘的,它是有危险性的一种生活,但是我们的文学和电影讲述江湖的时候都会塑造一对男女或者是两个男人,当这些人共同面对危险的时候,缔结出一种友谊或爱情,所以我觉得江湖这个词很难用一种方式去确定它,我觉得一种是危险的,一种也是非常浪漫的。
谈《站台》:不按剧本演,到了现场推翻重来
记者:你从2000年开始跟贾导合作,我们都知道你不是科班出身,默契建立起来是非常难的,这个过程可以谈谈吗?
赵涛:我倒觉得没有那么明显,就像以前会有记者问,你做一个舞蹈演员和做一个电影演员有多大区别?其实我觉得没有多大区别,做舞蹈演员的时候,我面对是舞台下的观众,当我做电影演员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摄影机之后的观众,其实都是一种表演。
我们这种默契在这个团队里,不光是我跟贾导合作这么久,包括我们的摄影师、美术、录音,他们都是从九八年就跟导演一起合作,我是《站台》之后才加入到这个团队里面,我们这个团队固定下来之后,慢慢地吸收新鲜血液,新鲜的年轻人,让我们这个团队能够非常稳定地向前走,我觉得默契是大家慢慢配合出来的。
记者:第一本戏是《站台》,那个时候拿到剧本的时候我印象中是情节很少,基本需要您自己去创造。
赵涛:其实《站台》给我剧本特别完整,从第一场到第几场很完整,我也很认真看剧本,其实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但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我就写在剧本旁边,但问题是,当我拿着剧本去现场的时候,导演说把那个剧本放掉吧,重新推翻,我重新来,就等于说,我之前看过那个剧本到现场是不用了,然后在现场我们一切表演,所有对话,都是导演临时进入现场之后,他感受到这个空间带给他的感觉,然后我们临时编排,实际上《站台》即兴非常非常多。
记者:那岂不是变化太多了。
赵涛:对对对,变化特别多。
记者: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你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赵涛:没有什么应对,这就是一个演员的反应力,当你没有这个剧本的时候,导演说是就是,你了解了导演需要的东西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挥。《站台》中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场戏就是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我们在床头抽烟,当时导演工作方法非常简单,没有给你说什么什么戏,那场戏导演就说两个女孩子抽烟,说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张军,第二个就是画眉,第三个你们随便说,就是这样的。我们两个人当时感觉就说了好多,那场戏大概有10多分钟,导演一直没有喊停,当我没词了,我说这个导演怎么还不喊停,真的已经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们两个演员这样在表演上的一种创作,导演觉得特别好。所以经过几场戏之后我大概知道导演要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基本上按照我自己对导演的理解和对这个角色的想象一直往前走。
记者:这是基于我们都是同一个地域共同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这种共鸣吗?
赵涛:其实也没有吧。其实很多东西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是我在表演当中,我觉得按照人物最真实的感觉去走,不要给它加太多东西。
除了健身和工作,基本不出门
记者:2015年贾樟柯导演拿了戛纳终生成就奖,当时跟他在一起,你的感受是什么?
赵涛:为导演感到非常高兴,作为他的爱人也非常荣幸,自豪,因为这样一个奖项对于导演工作上的肯定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而且也是对贾导在自己电影当中所表达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所表达社会的动荡性的一种肯定吧。
记者:贾樟柯导演是很严肃的一个人。
赵涛:对,特别在现场的时候,我觉得严肃很正常,我也是做老师出身,我在学校做老师的时候也是很严肃的老师,因为大家做事情的时候是交流的态度,吃饭是吃饭的态度,工作是工作的态度。
记者:之前跟他聊过,觉得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但是平时看他跟大家聊天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温和的人,他是不是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态度?
赵涛:应该是吧,面对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可能都有不同反应。
记者:他对细节是不是比较在意?
赵涛:他在电影当中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比如说这瓶水摆在那,美术老师觉得可以,但他觉得不可以,我应该把这个字转到后面去,就是他会细腻到这个字的方向或者水瓶的颜色,他会要求很多,这个要求无非就是让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
记者:每天如果没有工作的话,你的生活,一天怎么安排?
赵涛:我基本上是属于不出门的人,唯一出门的理由就是一定要去朝阳公园跑步,出门理由是健身。我觉得现在网络购物非常方便,基本上不用出门就可以买到生活所需品,而且生活中也没有太多东西,定时的有这种生活所需品送来,基本上在家就要处理很多家里的事情,然后出门可能有时候就是工作,更多的还是去健身,还是比较喜欢简单的生活。
记者:在汾阳?
赵涛:在老家,基本上我在家里忙,导演在外面忙,我们俩基本上是这样的。
记者:现在是在汾阳生活的多还是在北京生活的多?
赵涛:我是两头跑。因为导演在汾阳不仅有自己的生活,还有电影展,还有汾阳的一些艺术中心的事情,所以导演可能回家的时间会比较多一些。
记者:和贾导合作这么久,生活也这么久,你能够感受到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赵涛:我觉得近五年贾导,我们拍摄了三部电影《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每当拿到这些电影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像是在读小说,我发现导演现在试图用更多人物,更多线索,更广阔的空间来讲述人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的剧烈性。从我们电影创造上来讲,每一部都是有挑战性的,比如说《天注定》里面四个部分对我来说相当于拍了四部电影,而我们《江湖儿女》历经6个月,经历了春夏秋冬,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我觉得他现在已经进到非常熟练掌控或处理复杂人物关系这样一种状态,这个状态特别好。